百度360必应搜狗淘宝本站头条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影视推荐 > 正文
婆婆来了完整版土豆(婆婆来了在线试听)

婆婆来了完整版土豆(婆婆来了在线试听)

  • 网站名称:婆婆来了完整版土豆(婆婆来了在线试听)
  • 网站分类:影视推荐
  • 收录时间:2025-07-17 01:52
  • 网站地址:

进入网站

“婆婆来了完整版土豆(婆婆来了在线试听)” 网站介绍

婆婆来了

婆婆的来信

手机屏幕亮起,嫂子王秀芳发来短信:"给你婆婆,你得了便宜还卖乖!"我盯着这行字,一时不明就里。

打开附带的照片,是婆婆颤抖的笔迹,泪水顿时模糊了双眼。

我叫李巧云,一九八二年嫁到县城李家。那时候,结婚需要的东西可不少,四大件是必不可少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

丈夫李国强刚从师范毕业,分配到县一中当老师。我们的婚礼很简单,就在单位食堂摆了十几桌酒席,放了几挂鞭炮。婆婆从乡下来,带了一篮子鸡蛋和几尺自家织的布。

刚开始的日子虽然清苦,却也甜蜜。国强每月工资四十二块五,我在县丝织厂做工,每月三十六块钱。两个人的收入在当时的县城已经算是体面了。

我们租住在学校分的一间十多平米的平房里,夏天下雨屋顶漏水,冬天北风呼啸门窗漏风。但那时候年轻,倒也不觉得辛苦。

八十年代末,日子本该过得顺当。可一场全国范围的物价闯关,让日子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豆油从七毛多一斤涨到将近两块,一斤猪肉也从不到两块钱猛涨到五块多。我们的工资却涨得慢,每月到手的钱刚够温饱。

更糟的是,那年冬天,国强突然咳嗽不止,吐出的痰里还带着血丝。县医院一查,竟是肺结核,需要长期休养治疗。

医生开了一大堆药,光是链霉素、异烟肼这些抗结核的药就要花去我们小半月的工资。国强不得不请长假在家休养,工资也只发基本部分。

那年冬天格外寒冷。早上起来,水缸里结了厚厚的冰,得用铁勺子敲碎才能舀水。国强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如纸,整夜咳嗽不止,我心疼得直掉泪。

"巧云,实在不行,你回娘家住一阵子吧,别被我传染了。"国强经常这么劝我。

我却总是笑着回他:"瞎说什么呢,结核病又不是不治之症,医生说了,好好吃药,肯定能好的。"

可我心里比谁都清楚,家里的情况有多艰难。

八九年下半年,市里的国营企业开始改制,我所在的丝织厂因为效益不好,被列入了改制名单。厂里开始精简人员,我因为是后来进厂的,又是已婚妇女,成了第一批下岗职工。

厂里给了三个月的基本工资作为补偿,以后就得自谋出路了。我拿着那张盖着大红公章的下岗证明,站在厂门口,一时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没了我的工资,家里的经济更加捉襟见肘。国强的药不能停,还有房租、水电费、煤炭费。更何况,我们还有个上小学的儿子国庆。

国庆是八四年"国庆节"那天出生的,所以取名国庆。他聪明懂事,从不乱花钱,但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句话总是:"妈,我饿。"

我常常咬着嘴唇掩饰眼泪,不想让孩子看出家里的窘迫。

下岗后,我没闲着,先是跑到街头摆了个小摊,卖些简单的早点。后来又在家接些手工活,给服装厂加工衣服扣子、拉链之类的活计。一天忙到晚,也就能赚个十来块钱。

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我感觉自己像是陷入了泥潭,越挣扎越陷得深。

就在这时,婆婆李桂芝来了。

婆婆是地道的乡下人,一辈子没离开过村子。她不识字,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穿着深蓝色的粗布衣裳,脚上是一双老式的黑布鞋。

那天早上,我送完国庆上学,正准备去街头摆摊。推开门,看见门外站着一个瘦小的身影,背着个编织袋,手里还提着个竹篮子。

"巧云,是我。"婆婆抬起脸,笑眯眯地说。

原来,婆婆听村里人说,城里闯关,物价涨得厉害,加上得知儿子生了病,就坐了四个小时的班车来到县城。那个编织袋里装着她自家种的红薯、土豆,篮子里则是十几个刚下的鸡蛋。

"国强他爹走得早,就剩咱娘俩照顾国强。听说他病了,我这心里七上八下的,坐不住了,就赶紧来看看。"婆婆一边说,一边从竹篮底下掏出一个布包,里面包着五十块钱,"这是我攒的,你拿去给国强买药。"

我知道,这五十块钱对乡下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婆婆守着那一亩三分薄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

"妈,您留着用吧,我们还行。"我推辞道。

"拿着!我一个老婆子,花不了多少钱。再说了,我来了不是添乱的,是来帮忙的。"婆婆硬是把钱塞到我手里。

婆婆来了以后,家里顿时有了生气。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几天就把我们狭小的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

"巧云,你看这书桌,摆这儿多碍事,放墙边好,这样屋里宽敞些。"婆婆说话总是直来直去,却从不指责我。

她把从乡下带来的红薯、土豆做成各种可口的饭菜。蒸红薯、烤土豆、土豆炖白菜、红薯粥……虽然简单,却让我们吃得有滋有味。

婆婆总在清早出门,天没亮就排队买最便宜的肉末和豆腐。城里的菜市场她不熟悉,但她有的是耐心,能从头逛到尾,只为买到最实惠的菜。

"这白菜,人家卖二毛一斤,我跟人家讲价,一毛五一斤,还送我两片菜叶子呢!"婆婆每次买菜回来,都要骄傲地向我们汇报她的"战果"。

家里的饭菜渐渐有了香味,儿子国庆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奶奶,这个好吃!"国庆每次吃婆婆做的饭菜,都会竖起大拇指。

婆婆会呵呵笑着,摸摸孙子的头:"好吃就多吃点,长高高。"

最难忘的是那个月底。国强的药眼看着要吃完了,而这个月的新药方要一百六十块。我翻遍全家,只凑到一百二。

"差得还多呢。"我坐在床边,头疼得厉害。

婆婆坐在一旁,看着我发愁的样子,突然起身回到她睡的小板凳旁,从贴身的小布包里掏出五十元:"够了吧?"

"妈,这是您的钱,我不能要。"我坚决地摇头。

"傻丫头,一家人还分什么你我?国强是我儿子,他好了,我这心里也踏实。"婆婆硬是把钱塞到我手里。

后来才知道,那五十块钱是婆婆卖掉了陪嫁的银手镯得来的。那是她年轻时唯一值钱的东西,一直舍不得用,没想到为了儿子,她二话不说就卖了。

婆婆在我们家住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里,她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灰暗的生活。

国强的病情慢慢好转,不再整夜咳嗽,脸色也红润了许多。我在街头摆摊的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每天能赚二三十块钱。国庆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这学期还得了三好学生的奖状。

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婆婆却说村里农活忙,要回去了。

"秋收马上就到了,我那点地不收拾好,可就荒了。"婆婆收拾着她简单的行李。

临走前,她塞给我一个搪瓷罐:"里面是我腌的咸菜,放半年不坏。你们平时炒菜放点,省得买酱油醋的,还挺香。"

那罐咸菜下面,藏着婆婆攒下的一百块钱。发现这些钱时,我哭得泪流满面。婆婆那么节省,在我家住了一个月,愣是没花我们一分钱,反而还省下了这么多给我们。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国强的病完全好了,回到学校继续教书。我也没有再回丝织厂,而是在家门口开了个小卖部,卖些日用品和零食。虽然挣得不多,但胜在离家近,能照顾家里。

小卖部渐渐有了起色,我又添置了些货架,增加了饮料、文具等商品。生意越来越好,每天能挣五六十块钱。

国庆上初中了,成绩依然出色,是班里的三好学生。国强在学校教书也得心应手,学生喜欢他,家长尊重他。

九十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教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都有了提高。国强的工资涨了不少,还评上了中级职称。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九九六年,我们终于从那间狭小的平房搬进了学校分的两居室楼房。新家虽然只有六十多平方米,但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比起之前的居住条件,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下好了,有客厅了,婆婆来了也有地方住。"搬进新家的第一天,我就这样想着。

可惜的是,婆婆很少来县城。一来是乡下的地离不开人,二来她总说不习惯城里的生活。

"城里楼上楼下的,我头晕。还是乡下好,出门就是田地,空气新鲜。"每次我们邀请她来住,她总是这样回绝。

转眼十年过去,国强因为工作出色,升了教导主任,工资收入更高了。我的小卖部也扩大成了小型超市,生意红火。国庆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前途一片光明。

眼看着日子越过越好,我心里却总惦记着婆婆。这些年,我们隔三差五回村里看她,给她送些营养品和新衣服。但每次去,都能看出婆婆又老了几分。

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越来越深,背也越来越驼。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种地、做饭,不肯依赖儿女。

"妈,您年纪大了,就别再种地了,来城里和我们一起住吧。"每次我们都这样劝她。

婆婆总是笑着摇头:"我这一辈子都在乡下,离不开这片土地。再说了,城里生活费用高,我去了只会给你们添麻烦。"

直到去年冬天,婆婆突然摔了一跤,伤了腰,才不得不同意来城里治疗。

我和国强连夜赶回村里,把婆婆接到县医院。医生说不是大问题,休养一段时间就好,但老人家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

"妈,这次您必须跟我们回城里住。"我坚决地说。

婆婆这次没有拒绝,可能是真的感觉自己老了,需要儿女的照顾了。

春节前,我们终于把婆婆接到了城里的家。给她收拾出了一个单独的房间,布置得温馨舒适。

婆婆来了以后,我们全家的生活更有滋有味了。她虽然年纪大了,但做起家务来还是一把好手。每天早上,她总是第一个起床,给全家人准备丰盛的早餐。

"妈,您年纪大了,就别忙活了,好好休息。"我常这样劝她。

"闲着也是闲着,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心里踏实。"婆婆总是这样回答。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直到那天,我收到了嫂子王秀芳的短信。

"给你婆婆,你得了便宜还卖乖!"短信里还附了一张照片,是婆婆写的信。

我和国强的嫂子王秀芳,是婆婆老家邻村的姑娘,嫁给了国强的哥哥李国忠。他们一直住在村里,种着祖辈留下的几亩薄田。

国忠没什么文化,只上到初中就辍学回家务农了。婚后,他们生了两个儿子,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前些年,国忠到县里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每月能挣一千多块钱,日子才稍微宽裕些。

婆婆平时住在自己家,但经常去嫂子家帮忙照看孙子、做家务。两家离得近,互相也有个照应。

自从公公去世后,婆婆更是经常住在嫂子家,帮着照料两个孙子。嫂子虽然嘴上不说,但对婆婆还是很敬重的,毕竟老人家能帮不少忙。

没想到这次我们接婆婆来城里住,竟惹恼了嫂子。

我打开照片,仔细读着婆婆的字迹。那是一封写给嫂子的信,字迹歪歪扭扭,显然是婆婆费了很大力气写出来的。

"秀芳啊,我知道你心里不痛快。但巧云夫妻一片好心接我来城里养病,你不该说那些难听的话。我这把老骨头,哪里住都是住,不值得你们为我红脸。国忠和国强是亲兄弟,你和巧云是亲姐妹,一家人和和气气多好..."

读着读着,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婆婆的字虽然不好看,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疼爱和智慧,却让我感动不已。

我捧着手机,重读婆婆的信:"秀芳心里苦,守着一亩三分地,公公走后全靠她照料。你们接我来城里,她怕我这把老骨头有个好歹,又怕我住久了分薄你们的日子。乡下人就这脾气,直来直去,你别怪她。"

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嫂子的苦衷。在农村,老人赡养问题一直是个敏感话题。谁多尽了孝,谁就多得了便宜,背后的议论和眼光会让人很不舒服。

第二天一早,我买了些营养品和新衣服,拉着国强回了村里。一路上,我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嫂子。

到了村里,嫂子正在院子里洗衣服。看见我们来了,她脸上的表情先是惊讶,然后是尴尬,最后是一丝不易察觉的软化。

"这么冷的天,你们怎么来了?"嫂子放下手里的衣服,擦了擦手上的水。

"来看看你和哥哥,顺便带些东西给你们。"我笑着递上准备的礼物。

嫂子接过礼物,脸上的硬气顿时软了下来:"进屋坐吧,外面冷。"

屋里,我们坐下来,一开始气氛有些尴尬。直到国忠回来,兄弟俩寒暄几句,气氛才渐渐缓和。

"妈在你们那儿还习惯吗?"嫂子终于开口问道。

"挺好的,就是总念叨着村里的事。"国强如实回答。

"她年纪大了,离不开这片土地。"嫂子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我看着嫂子,突然理解了她的心情。作为农村媳妇,她付出了太多,却很少得到认可。婆婆来城里住,在她看来可能是我们分走了她的"功劳"。

"嫂子,妈的腰伤好了以后,还是要回村里住的。她舍不得这边的房子和地。我们就是怕她一个人在家有个闪失,才接她去城里暂住。"我诚恳地解释道。

听我这么说,嫂子的眼圈突然红了:"我不是那个意思...就是怕妈在城里住不惯,想家。"

晚饭时,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嫂子做了一大桌子菜,有红烧肉、清蒸鱼、炖鸡汤,还有婆婆最爱吃的白菜豆腐汤。

"都是一家人,有啥说不开的。"国忠举起杯子,向我们敬酒。

嫂子低着头给我盛汤,动作轻柔得像是在道歉。国强和国忠兄弟俩聊着各自的工作和生活,气氛融洽。

儿子国庆和表哥则兴高采烈地跑出去放鞭炮,欢笑声传遍了整个院子。

窗外,爆竹声中,一轮红日悄然西沉。暮色四合,炊烟袅袅。我看着眼前的场景,忽然觉得,亲情就像婆婆那罐咸菜,虽有些酸,但回味却长久绵长。

回城的路上,国强握着我的手说:"巧云,谢谢你。"

"谢我什么?"我不解地问。

"谢谢你理解嫂子,化解了这场家庭矛盾。"国强的声音里充满了感激。

我笑了笑:"都是妈教会我的。她那封信字里行间都是智慧,让我明白了嫂子的苦衷。"

回到家,婆婆正坐在客厅里看电视。看见我们回来,她连忙问:"怎么样?秀芳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我们都聊开了。"我走过去,坐在婆婆身边,握住她的手,"妈,谢谢您的信。"

婆婆呵呵笑道:"我这一辈子没文化,就这封信写得最认真。家和万事兴,你们年轻人要多理解包容。"

我点点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个朴实的农村老人,教会了我如何包容、如何理解、如何化解矛盾。

婆婆在我们家住了整整一个春节,腰伤也好得差不多了。正月十五过后,我和国强商量着送婆婆回村里,但让她每个月来城里住一周,这样既能让她回到熟悉的环境,又能让我们照顾到她。

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婆婆时,她笑着点头同意了。临走前,她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个小布包,递给我。

"这是我这些日子给你攒的钱,你别嫌少。"

我打开一看,是整整五百块钱。这些钱,是婆婆从我们给她的零花钱中一点一点省下来的。

"妈,您留着用吧,我们不缺钱。"我推辞道。

"拿着!"婆婆坚持道,"这钱你拿去给国庆买些学习用的东西。他快毕业了,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我含着泪接过钱,心里满是感动。这个朴实的农村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却总是把最好的给予子女和孙辈。

送婆婆回村的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一路上,婆婆不停地叮嘱我们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太劳累。

"城里人节奏快,你们别太累着。家里的事,慢慢来,身体要紧。"婆婆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对我们的关心。

到了村里,嫂子已经把婆婆的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栽种了一些时令蔬菜,墙角还放着一筐刚收的鸡蛋。

"妈,您回来了。"嫂子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接过婆婆的包裹。

"回来了,回来了。"婆婆笑呵呵地说,"城里住得好,但还是咱们村里自在。"

临走前,嫂子拉着我的手,低声说:"巧云,谢谢你们这段时间照顾妈。以后她来回跑,你们要多费心了。"

"嫂子,咱们是一家人,就不说这些客气话了。照顾老人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真诚地回应。

回城的路上,我的心情格外轻松。看着窗外飞逝的田野和村庄,我想起了婆婆说过的话:"一家人和和气气,比什么都强。"

是啊,亲情就是这样,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误会和矛盾,但只要心存理解和包容,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就像那罐婆婆腌制的咸菜,虽然一开始尝起来有些酸涩,但回味却悠长绵绵,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