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360必应搜狗淘宝本站头条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影视推荐 > 正文
宫心计2免费观看全集电视迷(宫心计2免费播放)

宫心计2免费观看全集电视迷(宫心计2免费播放)

  • 网站名称:宫心计2免费观看全集电视迷(宫心计2免费播放)
  • 网站分类:影视推荐
  • 收录时间:2025-07-30 14:18
  • 网站地址:

进入网站

“宫心计2免费观看全集电视迷(宫心计2免费播放)” 网站介绍

【逐鹿天下】宫心计!胡太后再度临朝北魏,醉心享乐,风花雪月

欢宴之后的政变

曾经一度在冷宫中过着相对安宁生活的北魏胡太后,终于开始尝到了人生中最沉重的失败滋味。她将所有的不幸归因于识人不明,感叹自己养虎为患,却从未真正反思自己的过错。她的命运起伏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与北魏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

当一个荒淫无度的暴君被推翻,原本是国家重整旗鼓的大好时机,然而命运似乎再次眷顾了胡承华这个颇具争议的女人。为何上天对她如此垂青,实在令人费解,仿佛一切皆是造化弄人。

尽管身处绝境,胡承华并未就此倒下。虽然她如今的处境并不比当年被迫出家为尼的高皇后强多少,但她选择了隐忍生存。只要生命尚存,便有希望重见天日,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胡氏的隐忍退让,反而成就了两位权谋之士——元义与刘腾的飞扬跋扈。他们将年幼的皇帝和整个朝政牢牢掌控于股掌之间,呼风唤雨、为所欲为。

卖官鬻爵这种事,原本还遮遮掩掩地走些暗道,如今却公然明码标价,一手交钱,一手给官,干脆利落。虽然那些诏书不是出自皇帝亲口,但那张着“金口玉牙”的小皇帝完全听命于我,我说什么他就照着说什么。圣旨由我亲自起草,他连盖印都省了,我自己代劳又有谁知道?

昔日的阴谋家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权臣,风光无限、好不逍遥。

不过话说回来,胡太后虽然早年生活奢靡放纵,但朝中仍有不少忠良之臣,她也尚能听取大臣的意见,不至于使矛盾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然而,一旦元义与刘腾这两位权臣掌握了实权,局势顿时大乱。谁愿意听命于一个十一岁的小皇帝?谁又会真正服气这两个靠阴谋上位的老鼠?

胡太后再怎么不堪,好歹是先帝的宠妃、今上的生母,名分地位摆在那儿,众人看在皇帝的面子上,还能勉强服从。如今,元义与刘腾这两只老鼠跳出来妄图统领猫群,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尽管他们背后不过是纸老虎一只,可猫儿们早就对他们这对奸诈之徒心生厌恶。于是,有人选择离开,有人则酝酿反抗,总之,没人再有耐心陪他们玩这场权力游戏了。

当时南朝政局相对稳定,因此不少边关将领选择投奔南方。而南朝对待这些来自北方的投诚者也较为宽容,这也进一步吸引了更多人南下归附。

然而好景不长,北朝宗室内部开始出现纷争与叛乱。同为皇族一脉,大家不禁质问:凭什么元义一人专权跋扈?天下是祖先共同打下的江山,岂能由他独断专行?于是,像元正德、元法僧等人纷纷起兵反叛,掀起了宗室内斗的序幕。

不久之后,真正埋葬北魏王朝的导火索被点燃——边防六镇的军民揭竿而起。这场暴动所造成的冲击,远远超过了宗室之间的内讧。

想想看,这些边防将士不仅精锐善战,更是国家军事力量的核心。在叛军与朝廷军队反复厮杀的过程中,无数乱世英雄应运而生。这里列出几个响亮的名字:尔朱荣、破六韩拔陵、葛荣、贺拔岳兄弟三人(贺拔允、贺拔胜)、高欢、独孤信、宇文泰、李虎、杨忠……他们日后都成为一代名将,其中不少人甚至称王称霸、操控时局。

这场起义不仅是对旧秩序的颠覆,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不容小觑。

朝政日益混乱,国内叛乱频发,但由于这些动荡大多发生在边疆地区,距离都城尚远,因此并未引起朝廷足够的重视。整日徘徊于宫廷殿堂之中的元义,既无匡扶社稷的能力,也缺乏纵横捭阖的手段。朝中上下依旧沉溺于宴饮歌舞之中,元义本人则陶醉于操控权势的快感,浑然不觉危机将至。

转眼之间,四年时光悄然流逝。时间真是冲淡记忆的良药,那位曾被冷落宫中的女子,也渐渐被人遗忘。

然而到了年4月,一位重量级的阴谋推手——大太监刘腾突然病逝,这无疑在北魏朝廷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作为曾经与刘腾并列的权谋高手,元义顿时失去了宫中最坚实的靠山。失去内廷支持后不久,元义便尝到了失势的苦果,最终被赶下了权力的舞台。

在一场群臣齐聚的盛大晚宴上,冷宫中度过了四年凄凉岁月的胡太后意外受邀出席。面对这久违的繁华场面,她内心五味杂陈——虽有几分馋涎,但更多的却是难以抑制的悲愤与委屈。压抑多年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她开始向众人倾诉满腹牢骚。

为了表达对现状的强烈不满与决绝态度,胡氏情绪激动地声称要前往嵩山出家为尼。大臣们见昔日一国之母竟如此悲怆,心中不忍之余,对专权跋扈的元义更添厌恶。不少人原本就对他心存不满,此刻纷纷站在了胡太后一边,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认定元义实为朝堂之患。

眼见众人劝慰,胡太后愈发有了发泄的理由。她越说越激动,竟然拿出一把剪刀,做出要当场剪断青丝、遁入空门的架势。四年的冷宫生涯早已让她无所顾忌,这一举动真假难辨,却足以震撼在场众人。众人大惊失色,虽说北魏胡风尚存,但经年汉化熏陶,朝廷之上终究讲究礼法纲常。

此时此地,胡太后当着满朝文武与自己儿子的面剪发,显然不合时宜。于是众人慌忙上前,七嘴八舌地劝阻,场面一时混乱不堪。

这场酒席就这样被搅了,原本热闹的气氛变得尴尬无比,众人兴致全无。然而,胡太后却乐在其中,心情大好。宴会一结束,她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今晚好不容易从冷宫里“逃”出来,说什么也不能再回去了。趁着众人还未散去,她直接向皇帝提出请求:要趁着这个机会与儿子元诩叙叙旧,留在皇帝的寝宫过夜。

这番话一出,满座皆惊。元义更是愣住了,其他人也觉得这事不合常理,哪有太后强行留宿皇帝寝宫的道理?于是纷纷劝说胡太后还是尽早回宫为好。可胡氏岂是轻易妥协之人,见众人推搪,干脆耍起了性子。反正今日已不顾颜面,与其回冷宫忍气吞声,还不如放手一搏。

眼看胡太后态度强硬,众人心知劝不动,也只能由她去了。最紧张的莫过于元义,他心想:自己手握大权已有四年,朝中亲信遍布,即便你胡氏一时得势又能如何?翻不起什么风浪!

就这样,胡太后顺势赖在皇帝所在的嘉福殿中,接连数日不肯离开。

而正是在这几天里,局势悄然生变。历史往往就在这样看似平常的日子里酝酿巨变,更何况身处权力巅峰的人物,一个决定便可掀起滔天波澜。

胡氏并未闲着,她首先着手策反自己的儿子。毕竟母子连心,儿子最终还是得听母亲的话。因此没过多久,两人便达成一致,共同将矛头指向元义。

但这对胡氏来说还远远不够。她深知,若想夺权,仅靠儿子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足够分量的人支持,一切都只是空谈。而元义在朝中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势力庞大。

于是,胡氏亲自化身幕后操盘手,成为一名真正的阴谋家。她秘密联络朝廷中那些与元义素有嫌隙的大臣,人数虽不多,但个个举足轻重。朝中安排好内应之后,宫中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外面尚未动手,内部就可能先遭不测。为此,她又找来了大太监张景俊,许以荣华富贵,请他权衡利弊。很明显,元义再有权势,也终究不是皇帝本人。张景俊很快便倒向了胡氏一方。

人事布局完成,一场政变已悄然拉开序幕。接下来的一步,是由小皇帝元诩出面,频繁接近元义,表现出极大的亲昵和信任。他还特意将自己与太后之间的对话“如实”汇报给元义,当然这些内容早已经过精心加工,真假参半,目的就是让对方放松警惕。此时的小皇帝已经十五岁,演技颇为老练,装模作样毫不费力。

元义见小皇帝元诩对自己如此亲近,心中自然大为宽慰,加之手中仍握有实权,戒备之心逐渐松懈。从现代角度来看,这种缺乏深谋远虑、胸襟不足的人物,注定难以成就大事。他的轻敌与自负,正一步步将自己推向深渊。

胡太后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剥夺了元义禁军统帅之职,这一举动标志着事态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解除兵权,在任何时代都是震动朝局的大事。

元义顿时感到恐慌,但还未等他再次策划阴谋,朝廷又接连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侍中兼领左右等一系列头衔。这些官职看似显赫尊贵、令人眼花缭乱,实则并无实权。

面对这样的安排,元义大概也意识到大势已去,索性选择了退让——既然无心再争权夺利,干脆安心享受这份“清闲”的荣华富贵。毕竟此时朝政早已腐败不堪,操劳国事反倒费神费力,如今的地位已是位极人臣,何不就此放手?

这也暴露了元义终究难成大事的性格缺陷,典型的懦夫心态。很快,他便主动归隐家中,远离朝堂纷争。而剩下的那些党羽也就不足为虑了,迅速被肃清,一切如快刀斩乱麻般干净利落。这场政变竟如此出人意料地平静落幕,让人不得不感叹胡太后的好运与手段。

重新端坐于朝堂之上,风韵犹存的胡太后再度春风得意。然而她并未选择彻底铲除元义,这引发了不少猜测。有人说是出于妇人之仁,但从胡太后后来亲手毒杀亲生儿子的行为来看,显然并非心慈手软之人。可以推测的原因有几点:

其一,元义是她的妹夫,多少有些情分在;

其二,对方既已退隐不再构成威胁,自然不必赶尽杀绝,更何况当年元义也曾放过她;

其三嘛……这位风流成性的太后与元义之间,或许也曾有过一段不清不楚的关系。当然,这只是后人的推测,毕竟一千多年前的恩怨情仇,谁又能真正说得清楚呢?

当年曾遭权臣元义贬斥外放的宗室贵胄元顺,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胡太后身边的得力亲信,并被委以侍中的要职。一日朝会之余,他见胡太后的妹妹在一旁侍立,不禁回想起自己昔日受元义排挤打压的旧事,心中积怨难平。

于是元顺当着太后的面直言进谏:如今你我重掌朝纲,难道不该对过往的不公做出清算?元义之罪,岂能轻饶?

元顺言辞正气凛然,称若不惩治元义,何以安抚民心?如何告慰忠良?此话一出,满朝文武纷纷附和。原来这些人多半是当年与元义结怨者,如今见风向已变,自然乐于推波助澜、乘势而上。

胡太后起初尚有迟疑——毕竟当初夺权之时,元义也曾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再加上手中权势稳固,她最终还是下了决心,颁下诏书,赐元义自尽。

胡太后与大将的情丝

胡太后再次掌控朝政后,展现出比以往更加成熟稳重的气质与更为高明的政治手腕。朝廷之中,已无人能与她抗衡,她的意志得以毫无阻碍地推行。

然而,身处权力巅峰的同时,内心的空虚感也愈发明显。作为一名中年丧偶的女性,她日日面对的是群臣俯首、唯命是从的场景。尽管权力达到了顶点,却无法填补内心深处对情感的渴望——一种潜藏已久的欲望悄然滋长,如虫噬心,令她心神不宁。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用在胡太后身上恰如其分。昔日幽闭冷宫的艰辛早已被抛诸脑后,如今衣食无忧的她开始将目光投向那些令她心动的男子。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种情感需求虽可理解,但若放纵无度,则无论在哪个时代都难以被接受。胡氏自幼便显露出不安分的性格特质,回顾她一路走来的经历,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她总是竭尽所能,调动一切资源来满足自身的欲望。

她虔诚信佛,甚至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胡太后亲自督办,兴建了规模最为宏大、装饰最为奢华的寺庙,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凿石窟。然而,释迦牟尼当初所倡导的精神理念,在北魏这片号称最虔诚的土地上,却被异化为铺张浪费,甚至成为逃避现实、懒于劳作、寄生度日的借口,这无疑是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历史反差。

上天似乎格外眷顾胡氏,让她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一切。但她显然辜负了这份恩宠,肆意挥霍权力与资源。世间万物皆有极限,盛极而衰的道理开始悄然显现。在表面繁荣之下,危机已在北魏王朝深处悄然滋生、蔓延,只待某个临界点的到来,便会一发不可收拾。

当胡太后认为天下已尽在掌握之中,便开始沉溺于享乐之中。她精心打扮,浓妆艳抹,举手投足间尽显风骚妩媚,那份来自权势的自信更添几分诱惑。

她的目光在寻找猎物,而后宫之外那些常伴左右的大臣自然成了最容易得手的对象。她只需一声令下,便可将他们召入宫中,如同唤狗般随意。她频繁地“巡游”各大权贵及亲戚府邸,美其名曰“游幸”,实则不过是借机索贿、炫耀权势罢了。每次出行都受到隆重接待,赏赐丰厚,尽管她年岁渐长,美貌不再,但谁又敢忽视她手中的权力和带来的利益?

又是元顺!朝堂上这一番话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这成何体统?这大魏朝廷是元家的天下,却被一个妇人弄得乌烟瘴气。

元顺毫不留情地对胡太后说:“古人称寡妇为‘未亡人’,意思就是苟活于世之人,本当随夫而去。既然选择独活,就该守丧守节,不可穿红戴绿,更不该佩戴珠翠珠宝。你如今已四十岁了,妆扮得如此艳丽,究竟是给谁看?难道是要让先帝蒙羞吗?你这般模样,如何做天下人的国母?又叫百姓如何去效仿?”

元顺这一番话尖锐犀利,句句如刀,即便胡氏素来脸皮厚,也听得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羞愤难当,最终只能狼狈退场,回宫去了。

回到宫中,胡太后越想越气,心中怒火难平,简直恨不得将元顺除之而后快。她强压怒火,派人传召元顺入宫,质问他:“我亲自将你从远方召回朝廷,委以重任,对你恩重如山,难道就是为了让你在众人面前羞辱我吗?你也太过分了!”

面对责问,元顺却神色自若,不慌不忙地回应道:“你不惧天下人议论嘲笑,难道我还怕说一句真话不成?”

胡太后一时语塞,无言以对。对方摆明了要做个诤臣,而元顺又是宗室贵戚,身份特殊,她终究不敢轻举妄动,只得暂时收敛锋芒,但骨子里依旧我行我素。

胡太后对郑俨心生好感,虽然他并非风流俊朗的青年,但作为中年女子的她却觉得这般成熟稳重更显魅力。这个善于察言观色、巧言令色的臣子逐渐俘获了她的心,而她也决定给予相应的回报。所谓情意,总要有些现实依托才显得真切,于是她为郑俨加官进爵,授以谏议大夫之职。

此举有两重深意:其一,提升他的身份地位,使这位朝臣出入后宫时不再遭人非议;其二,则是将权力授予对方,满足其仕途野心,让他感恩戴德,在私密处更能尽心竭力地侍奉自己。

胡氏堪称一位别样的痴情女子。她的痴情不在于从一而终的忠贞,而是体现在对感情的投入与执着上,即便这份情感并不专一。郑俨已然沦陷在她的魅力之中,成为可供她尽情享受的情人。如同许多男子追逐美色一般,只不过胡氏的欲望更为强烈。她要求郑俨日夜相伴,随传随到,那颗压抑已久的放纵之心终于得到了些许慰藉,尽管想要真正满足,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郑俨虽身为朝中大臣,府中妻妾成群、侍女环绕,却因与胡太后的关系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宫中。面对胡氏炽热的情感需求,他即便心有不甘,也难以抗拒这位权势滔天的半老徐娘。

作为贵族男子,郑俨内心自然渴望着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的荣耀。然而他既无征战沙场之能,也无需再去拼搏——陪伴太后已然成为他的&#;为国效力&#;之道。即便如此,他也惦记着家中娇妻,向胡太后请假归家探视。

出人意料的是,胡太后对此颇为通情达理,只是要求限定归期。郑俨虽表面应允,实则毫无选择余地。更令他郁闷的是,胡氏竟派心腹太监&#;护送&#;他回家,实则是全程监视。稍作寒暄便被催促回宫,让他连与发妻说几句贴心话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匆匆结束这趟看似体面实则尴尬的&#;探亲&#;之旅。

胡氏对待情人的态度显然并非轻浮,她并非将男人当作玩物随意抛弃。然而,郑俨作为一个深谙官场权谋的老手,自然不会甘心永远扮演一个侍奉太后的角色。他心中早有算计,于是与好友、中书舍人徐纥密谋策划。两人本就气味相投,一拍即合——郑俨在宫中负责取悦胡太后,而徐纥则在外大肆经营权钱交易,卖官鬻爵。他们内外勾结,配合默契,时人讥讽地称他们为“徐郑”,犹如狼狈为奸,牢牢掌控朝政大权。

至于胡氏另一位倾心的对象,则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人物。此人仪表堂堂,在胡太后众多男宠之中尤为突出。和已故的元怿一样,他也难逃厄运,被胡太后强行逼迫侍寝。这等荒唐之事,若说发生在北魏末年胡太后身上,倒也并不奇怪。其原因在于当时北方不少民族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遗风,女性地位较高,甚至可以主导婚姻与情感关系。

尽管北方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也逐渐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但对于中原传统礼教的约束,他们往往持较为宽松的态度。这一点在随后的隋唐时期尤为明显,尤其是“脏唐乱宋”的说法,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相对开放、道德规范不如后世严苛的现实。

再来说说胡氏本人,她不仅欲望强烈,而且权势滔天,在历史上可谓声名显赫。类似的人物还有后来北齐的胡太后,据说她甚至亲自开设妓院,沉溺于放纵生活,并曾公开表示这是前所未有的快感,令人咋舌。

相比之下,胡灵太后虽然在这方面稍逊一筹,但她毕竟是掌握朝政实权的太后,身份地位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如此,她依然能够秘密地拥有一群男宠,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已属罕见。

那么,这位被胡灵太后看中的男子究竟是谁呢?他便是名将杨大眼之子——杨华。据史书记载,杨华不仅仪表堂堂、勇猛过人,更是一位典型的将门之后。他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自然成为像胡灵太后这样情欲炽烈的女性所倾心的对象。

杨华的命运与元怿颇为相似。身为太后本应端庄自持,然而胡氏却屡次对其示好,意图逾越礼制。史书虽未详载其具体手段,但从零星记载中仍可窥见几分暧昧。面对胡氏的频频示爱,杨华始终严词拒绝,这种抗拒反而激起了胡太后更深的执念。

胡氏性格刚烈,欲望难平,见软求无果,便转而采取强硬手段。彼时后宫森严,寻常男子不得擅入,然胡太后权倾一时,视礼法如无物,竟公然召杨华入宫。在一个春夜,杨华被迫进入太后寝殿,最终在御床上重蹈了元怿的覆辙。

这一事件使杨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位遭遇皇太后逼迫的男性,在史册中留下了一笔令人唏嘘的记录。

杨华自然也想到了元怿的结局,尽管曾与胡太后有过一段风流韵事,尽情享受过一番欢愉,但元怿被杀的阴影始终萦绕心头,令他坐立难安。

趁着胡太后还在情欲迷醉中尚未清醒,杨华果断召集部下。当时北方尚处于奴隶社会阶段,也不需要复杂的部署,他大手一挥,便毅然决然地抛弃了那位风情万种的半老徐娘——胡太后,选择逃之夭夭,远离是非之地,带着亲信一路南逃,投奔南梁。

而胡太后好不容易觅得一位令她心动神摇的情人,正沉浸在余韵未消的甜蜜中,自然是恋恋不舍。待她回过神来,立刻派人传召杨华,心想你即便不愿来,我也能以命令逼你前来,岂料太监带回的消息却令人崩溃:人已经跑了!

这一下,胡太后的心情可谓从云端跌入谷底,满腔柔情顿时化作无尽失落。其实别看她是太后,骨子里却是个敢爱敢恨的“女流氓”,尤其擅长写些香艳小诗,堪称艳情诗的高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甚至愈加深沉。胡太后曾亲自翻阅《情天欲海》,在其中寻得几首缠绵悱恻的小调,并取名为《杨白华》。歌词写道: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这首诗字里行间满是缱绻情思。那“春风一夜”仿佛带来了短暂的欢愉,却也悄然远去,留下胡太后深情难寄、步履蹒跚。


胡太后满怀幽怨地拾起飘落的杨花,泪水不禁洒落衣襟。更带着几分哀婉与期盼,希望那双双飞过的燕子,能将心上人带回她的怀抱。这般情感真挚而动人。

然而,胡氏这边沉浸在柔情缱绻之中,另一边,她的儿子——年幼的皇帝却日渐长大,面对母亲如此放纵的情感生活,他如何能接受?那些朝臣与男宠频频出入太后寝宫,流言蜚语四散开来,谈论着太后的风流韵事,小皇帝心中自然难平。



就在宫廷内部暗潮汹涌之时,边境局势也愈发紧张,六镇起义如烈火燎原般蔓延开来。而在胡太后与情人纵情享乐之际,战火已然逼近京城,整个王朝正走向动荡不安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