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360必应搜狗淘宝本站头条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影视推荐 > 正文
台儿庄战役意义(台儿庄战役意义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战役意义(台儿庄战役意义 平型关大捷)

  • 网站名称:台儿庄战役意义(台儿庄战役意义 平型关大捷)
  • 网站分类:影视推荐
  • 收录时间:2025-08-07 14:18
  • 网站地址:

进入网站

“台儿庄战役意义(台儿庄战役意义 平型关大捷)” 网站介绍

抗战·民族记忆⑩台儿庄大战:救民族于危亡的血色丰碑

战史今日 3月日:台儿庄会战开始

年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会战,击败了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辉煌胜利。因为这次会战的地点在台儿庄,故称台儿庄会战。

位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的台儿庄,称得上是徐州的东北门户。改道前的京杭大运河从这里穿城而走,附近产煤,距离煤矿枣庄几十里,中间隔有峄县,一条支线铁路将临城-枣庄-峄县-台儿庄-邳州几个城镇连结起来。

台儿庄古运河

年前的春天,发生在这里的一场会战击溃了日军两个精锐师团主力,歼敌多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是七七事变以来,中国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

“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这句话为台儿庄战役的历史意义下了最精准的注脚。中国军队此前在华北、上海、南京等地的会战中,均采取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奈何武器装备、战斗素养均不如日军,纵然每战前赴后继,血肉长城,结果总是以沉重的代价换来惨痛的失败,悲观情绪在全国上下蔓延。

此役过后,全国上下抗战信心大增,抗日军队士气大振。面对“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宣告破灭的现实,日军《步兵第联队战斗详报》载文称:“不识他人,徒自安于自我陶醉,为国军计,更应以此为慎戒”。

不仅如此,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还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和军队的声望, 赢得了苏联和英美等国政府和人民的敬佩,为争取外援创造了有利条件。当鲁南前线胜利的消息传到国联,法国外长庞莱在国联行政院发表演说时,不忘呼吁各国援助中国抗战。他说:“中国是值得各国的帮助而毫无愧色的”。

中国军队缴获的部分战利品

然而,台儿庄战斗的结束仅仅标志着徐州会战第一阶段告一段落,就在几天之后,更大规模的第二阶段战斗便开始了。5月日,日军占领徐州,6月6日,占领河南省会开封。为了阻挡了日军继续南下,6月9日,蒋介石下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史称“花园口决堤”,此举在延缓日军攻势的同时更造成了黄河下游的大规模水灾,上百万民众或来不及撤离,被洪水吞没,或在背井离乡的路上活活饿死。

被洪水淹没的村庄

那么,台儿庄会战这样一场历史意义被大书特书的胜利,为什么没能阻止日军侵华的脚步?

一方面,尽管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以毙伤日军一万多人的战果成为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日军精锐第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精锐第5师团遭到重创,但就战损比来讲,中国军队的伤亡远远高于日军的伤亡。据战后统计,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万人参战,伤亡在五万余人。其中,第集团军、第2集团军、第 军以及汤恩伯军团的伤亡人数均在一万人以上。

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伤亡人数则有不同说法。据《新华日报》年4月7日、8日报道称:歼敌万余人,坦克车被击毁余辆,缴获大炮余门,战车余辆,装甲车余辆,汽车余辆。而年6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对台儿庄战役前后日军伤亡的统计显示:第5、第师团合计伤亡名,其中第五师团2月日至5月日共战死人,受伤人,第十师团3月日至5月日战死人,受伤人。

目前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的死亡人数是5万余人,日军的伤亡人数不到2万人。而且由于南北两线日军源源不断增兵,这次胜利没能从根本上扭转徐州战场的局势。

正向第师团输送物资的日军辎重兵部队

另一方面,台儿庄会战胜利最大的战略意义在于屏障徐州,掩护武汉,迫使日军改变作战路线。日军侵华的战略方针是“速战速决”,追求一个“快”字,为此采取了由北而南的作战路线。我国抗战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消耗战,迫使日军将其作战略线从由北至南改为由东至西,以此将战争拖入战略相持阶段。

台儿庄战役胜利以后,中国援军源源不断开往徐州一带

日军攻陷南京后,接着便将目标对准了武汉。徐州位于津浦、陇海两线的交会处,是武汉的屏障,日军欲取武汉,必先占领徐州。台儿庄是鲁南重镇,位于徐州以北 公里,乃兵家必争之地。台儿庄的胜利,暂时保住了徐州,这就使在武汉的最高统帅部有充分时间组织沿海工厂经武汉内迁大西南,完成武汉保卫战的作战部署,而且由于徐州中国军事战略集团的转移与保存,使其有可能参加了后来的武汉会战,从而大大加强了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的实力。中国军队才能在武汉会战中坚持抵抗达四个半月之久,取得了歼敌二十余万人的重大战果,进一步削弱了侵华日军的有生力量。

这世上少有足以“毕其功于一役”的战役,抗日战争的胜利更是中国军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通过长达年的浴血奋战,以无数血肉之躯的代价换来的。尽管台儿庄这一局部性胜利,无法对抗日战争全局起决定性作用,但无疑狠狠打击了日军的豺狼野心,再次证明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意志,抗战必胜的信心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的看法,正如周恩来所说:“这次战役,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

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理性客观地认识当年台儿庄胜利的实际意义,即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在战场上击退敌人,迫使日军第一次做出无奈的战术性撤退;对彻底粉碎使华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方针起了重要作用,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但以上显然还不足以阻止日军侵华的脚步。也正是因为胜利罕见而失败常有,我们才更敬佩这个民族的坚韧。那些在台儿庄战斗中,为中华民族捐躯的军人们仍然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尊敬!

台儿庄战役:一个由“杂牌军”创造的奇迹

张晓君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不是冤家不聚头”。在年前的台儿庄战场,也有这么一对冤家,他们是一对中国将军。

年2月的华东战场,中国军队刚刚在淮河挡住北上的日军,鲁南的临沂即遭到日军有着“钢军”之称的板垣师团的猛攻。

临沂乃是军事重镇,得失关系全局。一旦失守,徐州的东北将会无险可守,板垣师团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与沿京浦路一路南下的第十师团形成左右两臂,夹击徐州。

此时,驻守在临沂的是原西北军庞炳勋第军团。虽称之为军团,其实下辖不过两个旅,而且枪支陈旧,兵力不足万人。

在接到命令之时,年逾花甲的庞炳勋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诉苦”:我部名为军团,实际只有5个团,枪支陈旧,子弹奇缺,“中央”还严令裁撤1团,怎能打仗?

李宗仁当即与军令部交涉:庞部编制不变,并补足所欠粮饷,又很快给该部补充枪支弹药。

“为国效力,万死不辞”,庞炳勋很感激,立即率部奔赴临沂,进行阻击,终因装备过差,伤亡过半,渐感不支。

第五战区虽有个军、个师,总计万人的兵力,但是当时徐州南线尚未安定,李宗仁将可用之军大部派往淮河拒敌,此时手中已无兵可用,只能急调张自忠第军驰援。

张自忠抗战初期因在北平与日军周旋,蒙受汉奸冤名,淮河一战,张自忠力挫日军立下战功,此时正求战心切,恨不能与日军决一死战。

在临沂固守的庞炳勋听说有援军前来,大喜过望,但得知李宗仁所派的是张自忠时,庞炳勋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应?这还得从一段往事说起。

他和张自忠的恩怨完全在于自己当初的不仁不义。庞炳勋与张自忠同为西北军将领,年中原大战,蒋介石取得胜利,西北军土崩瓦解。西北军将领各找出路,而庞炳勋为了扩充实力,竟然趁乱向友军张自忠部发动突然袭击,致使张部大损,张自忠亦受重伤。

从此以后,张自忠就对庞炳勋非常愤恨,觉得他不仁不义。当时张自忠就说,可以在任何战场、任何情况下血战而死,而不愿意与庞身处同一战场。

李宗仁听闻此事也是深感为难,临沂得失事关全局,而手中又无兵可派,援救临沂非张自忠军莫属。对张自忠能否尽力,李宗仁也是心有疑虑。可是当命令下达以后,张自忠却尽释前嫌。

张自忠部此时远在淮河流域一带,但是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向临沂方向增援。此时日军也掌握到张自忠部的动向,但是日方估计,军最快也要3天的时间,才能从峄县赶到临沂,所以日军认为可以抢先击溃在临沂弹尽援绝的庞炳勋部,然后再以逸待劳地反击张自忠部。因此日军估算张自忠部不但不能及时赶到临沂成为救援军,反而成为送上门来的“找死军”,但是张自忠率领军进行日夜急行军,在一日一夜之内,提前赶到临沂。因此军在敌方完全没有预备的状况下,就有如从天而降般地猛攻日军第5师团背侧,庞炳勋部将士更是拼命地从阵地反击。

年,中国军队在临沂阻击进犯的日军。

日军绝对没有想到中国军队竟然会运用这种内外夹攻的拼命打法。日军第5师团遭到极其惨重的损失,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作战,只有先撤退回莒县以困守待援。当时日军虽以超过一百余辆的卡车,满载阵亡的日军尸首,但战场上仍然遗留了不少的死尸。

这对曾经的冤家在危难之中再次相见,在国难之时,摒弃前嫌,共御外辱。

李宗仁在台儿庄的留影。

李宗仁在多年后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若非张氏大义凛然,摒弃前嫌,及时赴援,则庞氏所部已成瓮中之鳖,必致全军覆没。

而临沂之战得胜,砍断了津浦路北段日军的左臂,促成了之后台儿庄会战中,李宗仁围歼孤军深入台儿庄的矶谷师团的契机。

在抗日战场上,有这么一支地方军。他们没有精良的武器,没有统一的编制,甚至人手一枪都不能满足。他们的家乡作为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仅有的4个没被日军踏足过的省份,承载着各种超负荷的负担。但是这里的人民却毫无怨言,一边节衣缩食、勒紧裤带,甚至连乞丐都将自己乞讨来的钱捐出支援政府抗战,一边含泪把近万子弟送往前线。

这支地方军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川军!壮士出川不回还,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此埋骨他乡。尽管如此,他们依旧遭受不公的待遇。

由于装备落后,且是地方杂牌军,他们被很多所谓的正规军排挤,无人想要,给出的理由是“抗日不足,扰民有余”。

而正是这样的一支部队,用手里的汉阳造,甚至土枪,在徐州外围的滕县,打响了台儿庄战役的第一枪。

当日军板垣师团在临沂败绩累累之时,日军西路第师团长矶谷仍然武士道精神十足,不顾一切向南推进。李宗仁调来川军邓锡侯第集团军、孙震的第军赶往滕县,拒敌南下。

孙震部刚在滕县部署就绪,矶谷师团就发动攻击。日军以数十架飞机、余门大炮狂轰滥炸,滕县守军师长王铭章督战死守。在兵尽粮绝之时,王铭章见援军无望,给孙震发电,表示:“决心死拼,以报国家。”

川军滕县肉搏倭寇。

日本人要王铭章投降,他坚决不肯。他砸毁电台,亲自上西北城墙,指挥警卫连一个排进攻西门城楼,该排全部阵亡,而王铭章也腹部中弹,而后他用手枪饮弹殉国。当时滕县县长周同知道后,从城墙跳下,陪同殉国。王师长殉国后,川军第师的将士大多数在与日军的死拼中牺牲,直至城陷终未后撤一步。城内余重伤员在滕县失守以后,以手榴弹互炸殉国。

此战,王铭章部在外无援兵、内无补给的情况下以寡击众,付出重大伤亡代价,歼灭敌余人,阻敌三日有余。

晚年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到:“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成就也。”

一个国家的落后,体会最深的莫过于它的军队。当闻说李宗仁在台儿庄打败了日军最精锐的两个师团,蒋介石是不愿意相信的,因为他不明白,第五战区这些杂牌军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战斗力。

年,部队在院内集结,村民在一旁观看。

第五战区虽有个军、个师,总计万人的兵力,但除第军汤恩伯部外,其余都是“杂牌军”,来自天南海北:张自忠第军、庞炳勋军团原属西北军,李品仙第军和廖磊第军是桂系军队,孙桐萱第3集团军遗自韩复榘部,他们的装备、待遇、训练、升迁以及战斗力,均无法与嫡系相提并论。刚结束不到半年的淞沪战场上,他的嫡系部队,包括有着嫡系中的嫡系之称的、师以及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和各部支援淞沪战场的个师及个旅,共计余万人阻击日军都以失败告终。而强悍的日军怎么会被一群乌合之众、地方杂牌军所击败?不仅他有疑问,就连日军大本营都觉得不可思议,你们的王牌部队都不行,连南京城都被我们攻占了,怎么会在台儿庄这个小地方被杂牌军击败?

年,受伤还未痊愈的士兵奔赴战场。

他们不明白,战争打到最后,永远是人与人的对抗,永远是意志力的对抗。

军不惜死,奈何以死惧之!

年,台儿庄战争中的巷战。

年,中国守军在台儿庄外围阻击进犯的日军。

年,中国军队行军,热血男儿奔赴战场。

在台儿庄战役最激烈的时候,日军凭借火炮优势,攻入台儿庄内。守卫的师师长池峰城立即组织敢死队,准备夺回阵地。战士们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依然踊跃报名。池峰城宣布:“每名敢死队赏大洋块。”报名的战士当即表示:“要钱干什么?我们打仗是为了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当日本人的奴隶,是要争取民族的生存。”敢死队趁夜色冲入敌阵,白刃战中,有的受了伤,又从血泊中爬起来,用大刀砍杀敌人;有的拉响身上的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阵地夺回来了,名敢死队员却只剩下人活着回来……

年,中国军队采取巷战与日军周旋。此图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英勇顽强,后来被收录到了中学历史课本。

战斗最惨烈时,东北军连长林明率军支援巷战,在他们之前进城的东北军一个营的战士全部牺牲了,而他所在的连人,到战役结束时,包括林明在内,只剩下人。

在临沂之战中,张自忠部有一个名叫冉得名的营长牺牲了。后来冉得名的妻子来部队找丈夫,她见到了张将军,张将军对她说:“冉营长牺牲了,他是为国家。今后我张某人也会为国牺牲的,我们是军人,只是国难到了这个时候了。”

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爱泼斯坦认为,台儿庄大捷更是“人民之战”。

年的鲁西南地区,贫穷落后。各参战部队多系杂牌,饱受蒋介石歧视,不仅武器装备很差,而且医护人员极少,药品奇缺,弹药、粮食、蔬菜供应不上。

活跃在台儿庄一带的中共苏鲁豫皖特委,受命支援抗战。中共特委动员组织鲁南老百姓,冒着炮火,把大刀、弹药、粮食、蔬菜、肉蛋、烧酒、食盐等送上前线,再将大批伤病员运往后方救治。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积极配合淮河沿岸李宗仁的部队,阻击日军北犯。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遵照中央军委指示,进入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周恩来曾指示新四军配合李品仙集团军,牵制由南京渡江北上的日军。

自恃嫡系的“中央军”,也赞叹“人民之战”。“民众的力量完全和军队配合起来了,在战场上抢救伤兵的是民众,当侦探的是民众。帮助军队输送枪弹、粮食的也是民众……充分地担负起救亡的责任来了。”

李宗仁亦有同感:台儿庄大捷是国共合作的结果。

时过境迁,当我们今天再回首这场战役的时候,那些曾经为民族浴血奋战的人,绝大多数都已不在人世。在那段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正是他们的不屈,才让我们这个民族挺直脊梁。今日,我们回首这场由杂牌军创造的神话,在感慨的同时,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为民族抗战胜利而献出生命的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分贵贱、高低,他们为国牺牲,虽被视为杂牌军,而实当尊称他们为英雄,他们为国家捐躯,亦终为后人永远怀念!

(图片来源:映像齐鲁 部分来源于网络)

作者:张雪君 张晓君

编辑:火艺卉

编审:曲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