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360必应搜狗淘宝本站头条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影视推荐 > 正文
学跳广场舞16步(学广场舞十六步讲解)

学跳广场舞16步(学广场舞十六步讲解)

  • 网站名称:学跳广场舞16步(学广场舞十六步讲解)
  • 网站分类:影视推荐
  • 收录时间:2025-07-17 17:18
  • 网站地址:

进入网站

“学跳广场舞16步(学广场舞十六步讲解)” 网站介绍

中年大妈广场舞零基础教学:轻松入门,跳出健康与欢乐

春满晚年

"李秀英啊,你一个人住这么多年了,真的不考虑和我们住一起吗?"闺蜜王桂兰又一次劝我,眼里满是关切。

她捧着我泡的茉莉花茶,在我那张用了二十多年的藤椅上坐下,目光扫过我收拾得一尘不染的小屋,叹了口气。

我笑着摇摇头,把刚蒸好的白糖发糕端上桌:"我这把年纪了,早习惯了自己的节奏,搬去和你们住,反倒不自在。"

王桂兰知道我的脾气,也不多劝,只是叮嘱道:"那你有事就敲墙,我听得见。"

我叫李秀英,今年八十岁了。在这个小区里,我已经住了四十多年,看着这里从一片平房变成了砖楼,又变成了现在的电梯房。

一九六八年,我二十三岁那年,经人介绍认识了在钢铁厂做工程师的丈夫陈国华。

那时候物质条件艰苦,结婚的日子定在五一劳动节,单位可以多放半天假。

我们的婚礼简朴得很,就一床印着并蒂莲的红被子、几个搪瓷碗,还有厂里发的结婚证和一张黑白合影。

喜宴上只有几个亲近的同事和家人,菜也不多,一荤两素一汤,但大家伙儿都吃得欢天喜地,喝得东倒西歪。

"秀英啊,咱们苦日子熬到头了,往后啊,有国华照顾你,你可有福了!"婆婆拉着我的手,眼睛湿润地说。

那年月,能找个有工作的知识分子,确实是天大的福气。何况国华为人老实,从不在外面胡混,每月发了工资就交给我管。

我们住在单位分的十几平米的平房里,夏天蚊子多,我就用纱布缝了蚊帐;冬天冷,国华就从厂里搬来煤球,我们挤在一起看《红灯记》。

日子虽苦,但有伴同行,倒也不觉得。

一九七零年,儿子国强出生了,我们的小家更加热闹。国华下班回来,总爱把儿子举高高,逗得孩子咯咯直笑。

那时候虽然大院里住户都不富裕,但人情味却很浓。有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送一点给邻居尝尝;谁家有困难,大伙也会搭把手帮忙。

转眼十年过去,一九七八年,那是个特殊的年份。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报纸上天天说国家要改革开放,要奔小康。

国华常跟我说:"秀英啊,咱们的好日子要来了,等攒够了钱,给国强买台收音机,让他听听外面的世界。"

可就在冬天的一个深夜,厂里来人敲门,说国华在检修高炉时出了事故。

那天下着鹅毛大雪,我披着棉袄,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一路跑到医院。可当我赶到时,他已经走了,留下我和八岁的儿子国强。

那一年,我才三十三岁。

"秀英啊,你还年轻,改找个伴儿吧,这日子哪能一个人过呢?"单位里的老工头李师傅劝我。

"是啊,咱厂修理班的老刘也是个老实人,他媳妇去年也走了,你们凑一对挺合适。"我们车间的张大姐也跟着帮腔。

可我心里明白,有些情感一旦深种,就再难有第二次。我对国华的感情,不是寻个伴儿就能替代的。

我把全部精力放在抚养儿子和工作上。白天在纺织厂当挡车工,晚上回家给儿子辅导功课。

那些年,为了多挣点钱,我常常加班到深夜。有时赶上夜班,就把儿子送到邻居王奶奶家照看。

瘦弱的肩膀,硬是撑起了一片天。我的手上长满了茧子,脸上的皱纹也一年比一年多,但儿子一天天长大,我心里就有了盼头。

一九八四年,国强考上了大学,是我们厂子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子弟。厂长特意在全厂大会上表扬了我,还奖励了两百块钱。

"娘,等我毕业工作了,一定让你过上好日子。"临走前,儿子紧紧抱着我说。

我笑着擦掉眼泪:"你好好学习就是对娘最大的孝顺,娘等着你穿学士服的那一天。"

从此,我每月都省吃俭用,把一部分钱寄给儿子买书和生活费,剩下的就存起来,想着等他毕业了,给他攒个结婚的本钱。

独居十七年后,儿子大学毕业,去了南方一家外资企业。他常寄钱回来,让我买些好东西吃,但我舍不得花,大多存进了银行。

后来,儿子又出了国,去了美国,听说那边机会多。刚开始,他半个月打一次电话回来,后来忙了,就一个月打一次。

我依旧住在那间老房子里,只是厂里进行了房改,我用积蓄买下了这套两居室的楼房。

窗台上的吊兰一年比一年旺盛,墙上的照片一张比一张多。儿子从国外寄回来的自动炒菜锅,我一直舍不得用,放在柜子里当宝贝。

日子过得充实而有序,我渐渐明白了生活的智慧。

首先,我每天坚持读书写字。以前在厂里上班,总是早出晚归,哪有时间看书。退休后,我把上班省下的时间用来阅读。

从《红楼梦》到《平凡的世界》,从《人民日报》到《读者》杂志,厚厚的书页间,我找到了无数心灵的慰藉。

有时也写写日记,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记得有一年春天,我看到院子里的老槐树发芽了,就写道:"人如树,年轮增长,不是衰老,而是成长。"

其次,交友有度,保持适当的社交圈子。小区里有几位同龄人,我们常在晨曦中一起锻炼,做做太极拳,或者到公园里打打门球。

傍晚时分,我们几个老姐妹会在广场上跳跳舞,学学最新的"广场舞十六步"。虽然动作不太协调,但快乐是真的。

但我从不事事参与,也不喜欢蹲在楼下和人家长里短地闲聊,懂得适度保持独处的空间。

王桂兰常说我:"秀英啊,你这人就是太独了,连打麻将都不去,多没意思啊。"

我笑着回答:"你们打你们的,我看我的书,各有各的乐趣。"

第三,持家有方。退休金不多,每月也就两千多块钱,但我精打细算,从不攀比。

菜场里的老张知道我一个人住,常常给我留些新鲜的菜叶子:"李大姐,这些拿去包饺子正好。"

我也不推辞,但每次都会回赠他一些自己腌的咸菜或者自己缝的鞋垫。老张笑着说:"您这人,就是不肯白占别人便宜。"

我腌些咸菜、做些针线活,自己动手的东西总比买的香。冬天在家包饺子,多包一些放冰箱里,想吃了就煮几个,方便又省事。

日子过得殷实而不紧绷,虽说不富裕,但也不觉得缺什么。

第四,保持劳作。我从不觉得退休后就该闲着,反而更加珍惜能够自由安排的时间。

院子里的几棵蔬菜,阳台上的几盆花,给了我劳动的快乐。看着自己种的小葱、香菜从土里钻出来,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

最让我欣慰的是,小区里的年轻媳妇们经常来向我请教缝补衣物的技巧。

"李奶奶,您教教我怎么缝扣子吧,我家那口子衬衫扣子掉了,我都不会缝。"小区新搬来的小陈不好意思地找到我。

我笑着拿出针线,一边示范一边说:"现在的年轻人啊,样样都会,就是这些老手艺都失传了。"

小陈不好意思地摸摸头:"现在都讲究什么快时尚,衣服穿一季就扔,哪像您这辈人,一件衣服能穿十年。"

我给她泡了杯茶:"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活法,但有些东西,学着总没错。"

第五,心存感恩。生活给了我许多磨难,但也赐予我健康的体魄和清明的头脑。

八十岁了,我还能自己洗衣做饭,不用吃药打针,比起那些被病痛折磨的老年人,我已经很幸福了。

每天早上起床,我都会对着窗外的阳光说声"谢谢",感谢又活过了一天,能看到新的日出。

这五件事,支撑着我度过了无数个寂寞的日日夜夜,也让我在独居的生活中找到了乐趣和尊严。

去年春节,国强一家回国探亲,看我一个人住着,非要接我去美国。

"妈,那边医疗条件好,我也能照顾您。"儿子诚恳地说,"我在那边已经买了房子,有专门的老人房间,离我们很近,您想什么时候见我们都方便。"

儿媳妇也跟着劝:"是啊,妈,那边华人也多,您不会不适应的。而且我们那里气候好,四季如春,对您的身体也好。"

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但还是摇摇头:"妈在这住了大半辈子,认识的人、熟悉的路,都在这儿。"

"再说,我这不是挺好的吗?身体硬朗,生活自理,还能帮衬小区里的邻居们。你们放心在外面打拼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儿子欲言又止,最后只是叹了口气:"那妈,您要是改变主意了,随时告诉我们,我们马上就接您过去。"

送走儿子一家后,我站在窗前,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里有些惆怅,但很快又释然了。

窗外,是熟悉的老槐树,比我年龄还大,春天开花时,满院子都是清香。

邻居家的孩子在树下追逐嬉戏,喊着"你追我赶"的童谣,那是我小时候也玩过的游戏。

隔壁王奶奶在晾晒衣物,她比我大两岁,腿脚不太利索,但还坚持自己做家务,常说:"动一动,活到九十九。"

楼下老赵又在摆弄他的二胡,那哀怨的曲调,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老人对逝去岁月的眷恋。

再远一点,是社区的小广场,早上有人练太极,晚上有人跳广场舞,热闹非凡。

这些平凡的日常,构成了我生命的底色,就像一幅水墨画,寥寥几笔,却是一生的沉淀。

有人问我:"李大姐,你一个人住不寂寞吗?"

我总是笑着回答:"寂寞是心灵的感受,不是生活的状态。独处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

确实,六十多岁开始独居,到现在已经十七年了。这十七年里,我经历了从不适应到享受的过程。

刚开始那几年,晚上睡觉总是睡不踏实,一有声响就惊醒,害怕有什么意外。但渐渐地,我学会了与自己相处,与寂寞和解。

独居不等于孤独,年老不等于衰败。反而因为一个人住,我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想看书就看到天亮,想吃什么就做什么,不用顾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种自由,是我年轻时从未有过的奢侈。

像一杯经年的老酒,我的生活沉淀出属于自己的芬芳。苦涩中带着甘甜,孤独中透着丰盈。

记得有一次,我在小区的长椅上看书,一个年轻姑娘坐到我旁边,好奇地问:"奶奶,您这么大年纪了,还看什么书啊?"

我指着手中的《平凡的世界》说:"看人间百态,看生命的意义。年轻人,趁着你们年轻,多读书,少刷手机。"

那姑娘愣了一下,然后笑了:"奶奶,您这思想可比我爸妈还新潮呢!"

我也笑了:"老了的好处就是,看透了很多事,反而不纠结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的生活节奏始终保持着规律和平静。

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先喝一杯温水,然后到小区的空地上打一套太极拳。

回来后,简单做个早饭,通常是一碗小米粥,一个鸡蛋,再配上一点咸菜或者豆腐乳。

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是我看书的时间。这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没有电视声,没有说话声,只有翻书的沙沙声和偶尔喝水的声音。

中午吃完饭,小睡一会儿,然后做些家务活,或者到菜场买些新鲜蔬菜。

如果天气好,我会约上王桂兰,去附近的公园走走,看看花,聊聊天。

晚上六点吃晚饭,通常是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然后看会儿电视新闻,了解一下国家大事。

八点半左右,我会写写日记,记录下一天的见闻和感想,然后泡脚、刷牙、洗脸,九点半准时上床睡觉。

这样的生活,在旁人看来也许单调乏味,但对我而言,却是最舒适的节奏。不急不缓,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时间长了,我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往往来自于最简单的事情。

晨起看到窗外的日出,心情就会特别好;下雨天听着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声音,想起年轻时和国华在雨中撑伞回家的情景,心里就会泛起一阵涟漪。

有时候,我会从柜子底层翻出那张泛黄的结婚照,看着照片中年轻的我们,感叹岁月的无情。

但更多时候,我会感谢这漫长的人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去理解生命的真谛。

前几天,小区进行了环境整治,把之前坑坑洼洼的小路都修平了,还在路边种了一排小花。

我扶着拐杖,慢慢走在新修的路上,看到几个小孩子在捉迷藏,看到年轻的父母推着婴儿车散步,看到中年人匆匆忙忙地赶去上班。

忽然意识到,我已经见证了几代人的成长和变迁。从最初的泥泞小路,到现在的平坦大道,就像我的人生,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归于平静。

王桂兰常说我:"秀英啊,你这人啊,就是看得开,比我们都想得通透。"

我笑着回答:"哪有什么通透不通透的,不过是经历多了,看淡了罢了。"

其实,真正的通透,是在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后,依然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外物所扰,不为情绪所困。

这一生,我没有大富大贵,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甚至连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没有常在身边。

但我有健康的身体,清醒的头脑,还有一群关心我的邻居和朋友。每天能看到日出日落,能感受四季变化,这就是最大的福气。

八十岁的我,依旧能在清晨起来煮一壶茶,读一首诗,然后微笑着迎接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我布满皱纹却依然坚定的脸上。

这就是我的方式——活得自在,也活得体面。

我常对小区里的年轻人说:"人这一辈子啊,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关键是怎么过,过得有没有滋味,有没有尊严。"

他们总是很惊讶:"李奶奶,您这想法可真先进!"

我就笑:"不是先进,是经验。人老了,反而看得更清楚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前段时间,儿媳妇打电话来,说他们打算回国发展,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们住在一起。

我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娃儿,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你们回来很好,但妈还是习惯一个人住。你们住得近一点就行,常来看看我。"

电话那头,儿媳妇似乎松了一口气:"妈,您真是太理解我们了。我就担心您觉得我们不孝顺。"

我笑了:"什么孝不孝顺的,都是成年人了,互相理解最重要。"

放下电话,我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老槐树。它已经活了上百年,见证了这个小区的变迁,也见证了我的人生起落。

树下,几个小孩子正在玩耍,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让我想起了国强小时候的样子。

时光荏苒,一切都在变,又仿佛什么都没变。

日子依旧一天天过去,我依旧保持着我的生活习惯和节奏。

早上起床,打开窗户,深吸一口新鲜空气,对自己说:"李秀英,又是新的一天,好好活着。"

然后,泡一杯茶,翻开一本书,在阳光下静静阅读,等待着新的一天慢慢展开它的画卷。

八十岁的我,依然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活到老,学到老,我还在继续探索着生命的奥秘和生活的智慧。

独居十七年,我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老年生活可以丰富多彩,可以自在体面,可以充满尊严和快乐。

只要心态好,哪里都是晴天;只要心中有爱,哪里都是春天。